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长沙晚报:永远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图)

发布日期:2015-09-10    作者:湖南科技学院 摄影: 系统管理员

长沙晚报:http://news.hexun.com/2015-09-10/178986741.html

张京华 长沙晚报记者陈飞 摄
张京华 长沙晚报记者陈飞 摄

  长沙晚报讯

(记者 徐媛 实习生 江梦萱) 他从北京一路南下至永州,自愿放弃北京大学副教授的优越岗位,来到位于愚溪河边的湖南科技学院传道授业、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十几年如一日。他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倾心育人,是教师队伍中真正的“正能量”。

淡泊名利:

从北大副教授南下永州

张京华说自己就是个“书呆子”。俗话说,人往高处走,而他的人生轨迹耐人寻味。张京华出生在北京丰台,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的第10年,他因研究庄子哲学、燕赵文化卓有成效而被北大破格评为副教授,那年他刚过30岁。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中国顶尖学府投射的是光环和荣耀。可是,对于张京华来说,学术研究才是最重要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于对历史文物和国学的热爱,1999年他主动调往河南的洛阳大学(现为洛阳理工学院)工作。在洛阳呆了三年后的2003年,有一天,他偶读《光明日报》,发现了湖南科技学院的招聘启事。

对于永州,大多人的印象来自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而张京华眼中的永州是虞舜巡游之地,司马迁曾考察过那里,元结、柳宗元的大量诗刻就藏在那里,宋明理学始祖周敦颐故居就坐落在那里……为了做好上古学术研究,他又南下到了永州。

潜心治学:

大年三十仍守候在图书馆

张京华对学术十分专注,他把不到2000字的《鬻子》做成10万字的《鬻子笺证》;明末清初大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注解。张京华一字一句阅读了30多万字的《日知录》原著,还认真阅读了历代名家500多万字的批注,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写出了120万字的《日知录校释》出版。古典文献专家栾保群看了张京华的著作后专门给他写信,认为在所有校注本里,张京华的“做得最好”。

他谆谆教导学生:学问是一种长久的功效,不必在意“短平快”的眼前利益。不问结果,结果终究会至。来永州十二年,张京华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种,古籍点校10种。《新译近思录》、《庄子注解》、《湘楚文明史研究》、《湘妃考》等国学、诸子学、湘楚文化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大年三十晚上,妻子回到河南老家过年,他可以一个人待在学校图书馆里,用耳塞挡住热闹的鞭炮声。除了外出考察和学术交流,张京华在学校几乎很少出门,他每天早上8时准时到办公室,每天晚上都是12时之后才回家。张京华办公室的灯光,是学校一道特有的风景。

倾心育人:

自掏腰包为学生出书11部

“作为老师,教书育人是天职,要永远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没有商量的余地。”张京华在传道、授业、育人方面也倾心尽力。“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为了将来就业,学习古典的人少了,导致人文继承不够。”为了引导大学生读书,他成立了国学读书会,同时指导学生研究问题、撰写论文。从2004年到现在,读书会里的本科生,以及毕业后读硕士和博士但仍在读书会的环境中陆续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有80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本科生撰写的,且多数不是毕业论文。

湖南科技学院2002年升为本科,此前鲜有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张京华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可思议!”这让很多名牌大学的专家教授都感到惊讶。

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傅宏星感慨:“张京华对待学生比对他唯一的宝贝女儿都要好。”张京华指导学生出书11部,每部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两三万元,他自掏腰包从不吝啬。他的学生考上研究生,要到外地去见导师,他每人给600元路费,如果学生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他提供1000元路费。

“他工作32年,应该有些积蓄了,可是他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要在北京五环外买一套40平方米的房子,他都没办法资助,到现在她女儿一直租房。”傅宏星动情地说。

友情链接 / Links

新闻热线:0746-6381474  Email:hnkjxynews@huse.edu.cn

版权所有: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网站建设:湖南科技学院信息化办

易游体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