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唐善理
6月下旬,来自广东佛山的30多名中学教师,在游览了江永县千年古村上甘棠、参观了月陂亭崖壁上文天祥“忠孝廉节”题刻后,又慕名来到了道县月岩、祁阳县浯溪碑林。
在兴致盎然地观赏了元结、周敦颐、黄庭坚、米芾等人的诗文石刻后,大家纷纷赞誉永州的摩崖石刻是不朽的艺术宝库、文学殿堂和历史文献档案。
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到12000年前玉蟾岩稻种发芽的声音;你可以看得见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而来的蹒跚背影;你可以欣赏到怀素那“骤雨旋风、飞龙走蛇”的草书;你可以沿着足迹重温柳宗元的喟叹和吟咏……
而所有的这一切,几乎都是借助石头来传承。
元结“发贴”,历代文人竞相“跟贴”
位于江华白芒营镇的秦岩,据传为秦朝时人们避乱躲藏于此而得名。岩口上传为汉代蔡邕所书的“秦岩”隶书,笔力苍古,引发参观者思古之幽情。
站立在道县上关乡含晕岩前,绝壁处的“水天一色”隶书,用笔遒劲,仍然耀眼醒目,吸引众人久久驻足。
而在双牌的承平洞,洞壁上只见青藤古蔓和厚积的青苔,多处史料所载秦朝时高人洞壁上题写的“贞实来游”4字,虽然连模糊的踪影都已难见到,但仍能让人联想起书者的墨飞笔舞、神采飞扬。
是不是蔡邕所写,有不有承平洞题壁,由于已找不到确切的证据,这些只能认其为传说中的永州境内最早的摩崖石刻。
6月18日,在摩崖石刻中心地古城零陵,南京大学金石学研究专家程章灿教授,在对永州摩崖石刻进行了一番迷醉的观赏之后,打了一个比喻,说永州摩崖石刻是唐代元结“发了微博的第一条,后来的人纷纷跟贴,噼里啪啦,跟了好多的贴”,从而形成了永州摩崖石刻历史上热闹壮观的局面。
在祁阳县浯溪碑林,已80高龄、从事摩崖石刻研究30多年的杨仕衡先生,认可了这一比喻。
杨仕衡介绍说,公元763年,44岁的河南鲁县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爱国、亲民、喜好山水的元结,沿湘江、潇水而上并往来其间,先后发现了祁阳浯溪、零陵朝阳岩、江华阳华岩等摩崖景点,分别为其命名,先后写并请人刻下《朝阳岩铭》、《阳华岩铭》、《浯溪铭》等。767年道州刺史任期满后,元结再次来到浯溪,因“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清浯溪、建浯台、修浯亭,辟菜园,还将母亲、孩子一起接来同住。771年,元结从长安请来书法家颜真卿,将自己于上元二年(761年)所撰的《大唐中兴颂》书写成楷书大字,镌刻在浯溪江边的陡峭的石崖上。
元结“发贴”后,历代名流“跟贴”者众。唐人李谅、皇甫湜、季康、李阳冰、刘长卿、郑谷等,宋及以后的周敦颐、黄庭坚、陈从古、米芾、张孝祥、范成大、杨万里、秦观、陈与义、李清照、文天祥、杨维祯、解缙、顾炎武、王夫之、董其昌、王士祯、何绍基等,历代文人名士,接踵而至,题诗刻石,留下珍贵遗宝。
永州市文物处文博副研究员、摩崖石刻研究专家杨宗君介绍说,元结以后至民国,永州遗存完整的摩崖石刻目前仍有20多处,石刻数量近2000方,排名全国前列。浯溪、阳华岩、朝阳岩、淡岩、九嶷山、上甘棠6处摩崖石刻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月岩、九龙岩、寒亭暖谷等4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是最多的。
撒珠落玉,千年瑰宝遍布潇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知名书法家王镛,近日与20多位同行到浯溪碑林观赏石刻,在《大唐中兴颂》前,王镛与同行们仔细观摩了几个小时,对《大唐中兴颂》书法、刻艺赞不绝口,连呼“国宝!”
由元结撰文、颜真卿现场正楷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面超过10平方米,碑文左起竖书,共21行,332字,字径15厘米。因文章、书法、摩崖之石都堪称奇妙,世称“摩崖三绝”。
颜真卿书法,虽为楷书,但行笔用篆法,出笔用隶法,结构紧密,气势壮阔。整幅布局充实茂密而又开阔雄壮,字里行间洋溢着长风忽起、巨浪翻滚的气势,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戎马声疆场的情怀。后人有“鲁公笔墨此第一”、“丰碑读一过,百拜不能休”的评价。而元结的颂文,“以史为鉴,端严正气”,痛皇帝昏庸,恨奸臣骄乱,赞明君中兴,爱国亲民情怀毕现。是散文作品中难见的佳作。
无论从年代之远、碑面之大、字数之多、书艺之妙、文章之奇以及碑刻保护之完整,《大唐中兴颂》都堪称全国现存的“三绝碑”之冠。
浯溪碑林有唐以来碑刻505块,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吴大澂等都留下墨宝,而其中一半以上都与元结、与《大唐中兴颂》有关。《大唐中兴颂》又可以说是浯溪碑林的“母碑”,是一块名符其实的国宝。浯溪碑林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露天碑林。
在杨宗君看来,同样堪称国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阳华岩的《阳华岩铭》。
性情豪爽的元结像一个点石成金的神仙,他每到永州的一个地方,那里的石岩就会因他而闪闪发光。公元766年,元结慕阳华岩之名而来此游览,“所见泉石如阳华殊异而可家者,未也,故作铭称之。”此行有元结幕僚、江华县令瞿令问陪同,瞿令问是当时“艺兼篆籀”的著名书法家。瞿令问仿魏三体《石经》,以篆、籀、隶三体,将元结作铭刻于岩壁之上。《阳华岩铭》碑长2.9米,高0.75米,铭文描述阳华岩景观及当地风情,文笔精美,每字都由三体刻就,字字珠玑,堪称书法“小字典”。虽经1200多年,由于岩内一年四季气温平稳,目前碑面仍然保存非常完好。文绝、洞绝、字绝,世人也称此碑为“三绝碑”。
“奇绝莫过九嶷山的蝇头小楷。”说起摩崖石刻中的绝妙碑刻,多年研究九嶷山碑刻的70多岁的周九宜老人兴致盎然。
在九嶷山玉琯岩右侧的石壁上,有一块保存完好,目前在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字体小若蝇头,在60×70厘米面积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娥英二妃怀古》、《九疑山怀古》、《紫霞洞怀古》4首诗,共750多个字。每个字直径1厘米许,其书写之秀丽精妙,刻工之舒展精细,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没有一个错字,没有一处败笔,一笔写就,一气呵成。”周九宜对这幅蝇头小楷赞叹不已。
玉琯岩正前方的“九疑山”碑刻,笔力遒劲,金钩铁划,是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外交家方信儒所书。3个字平均高度为1.2米,且笔画雕刻之深十分罕见。
刻于宋代绍兴年间的《阳华岩图刻》,碑高1米,宽1.15米,图与篆额在上,序文居下,刻图生动,刻字精致。据《湖南省志文物卷》记载,该图“为湖南省仅存摩崖图刻”,于此可见其弥足珍贵。宋代的摩崖石刻图,湖南省没有,目前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明代嘉靖年间刻于浯溪30多米高悬崖上的“圣寿万年”石刻,整幅高10米多,字径2米3,结构匀称,刻写讲究,用笔自然,气势雄壮。最近,文物部组织对此幅石刻进行清苔、清淤,几个工人借助升降机等,都用了好几天时间才完成。
“在那科技落后的时代,如此高大的摩崖上,怎么能将这样大的字写上去、刻上去,怎么刻写得如此精准,这确实是个谜。”杨仕衡对古代先贤满怀崇敬。
古为今用,老树新花绽放异彩
得益于永州摩崖石刻熏陶、影响,晚清而后,永州诗词、书法大家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永州的书法艺术在全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每年的书法展中,永州书法家每年参展人数都有一二十人,在全省排名前列。在今年6月份公布的今年全国第11届书法展,永州4人入围,入围人数排名省前3位。而在上届的全国第10届书法展中,永州书法家欧阳维忠获得优秀作品奖,成为全省两位获奖者之一。
每逢节假日、双休日,在位于零陵城郊的朝阳岩,常常可以见到湖南科技学院教授张京华,带着他的一班学生,在这里读石刻诗文,做石刻拓片,开展摩崖石刻研究。
张京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与他的一群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发掘永州摩崖石刻瑰宝,仅朝阳岩摩崖石刻就新发现30多处,并首次发现最早石刻系唐代大历十三年安南都护张舟真迹,填补了国内对朝阳岩摩崖石刻研究的空白。他与他的学生,还对近年来在零陵城区近郊发现的拙岩石刻进行了发掘、研究。先后采集拓片300余幅,出版专著4部,公开发表论文35篇,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永州摩崖石刻已成为他与学生的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
在祁阳浯溪,去年以来,政府投资500多万元,对全部石刻进行了清理、保护,加强了配套设施建设,石刻面貌焕然一新。年游客量从几年前的不足10万人次,迅速增加到了如今的20多万人次。浯溪碑林成为游客、市民临帖、游览的最好去处。而在宁远县九嶷山,每年上百万人次的游客中,过半人数看了玉琯岩的摩崖石刻后又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摩崖石刻对做大、做强永州旅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永州摩崖石刻进行了10多年潜心研究的张京华教授认为,永州摩崖石刻成片、成线遗存,在学术上呈现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能从学术研究入手,加强对摩崖石刻的发掘、保护和科学利用,永州的千年摩崖石刻,将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历史光华。
永州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永州更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收藏着许许多多的文物,各种精美绝伦的石刻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些石刻长满了记忆,也蕴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不由得不让你心醉神迷。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了杨中瑜、张俊卿、杨宗君、周德新、李光平、张京华、欧阳友忠、骆力军等先生的支持帮助,在此谨表谢意!)